如果《親愛媽咪》是美國製,奧斯卡的得獎名單絕對重新大洗牌(但如果多藍生在美國,或許他就拍不出這樣的電影)。如果你是多藍的影迷,《親愛媽咪》絕對是他人生中的巔峰之作,即便他才25歲;如果你不認識導演,那歡迎你進入《親愛媽咪》粉絲俱樂部!
如果說好的電影能夠帶你上天堂,《親愛媽咪》在兩小時內讓你生如天堂,但是下一秒卻讓你掉進情感的深淵。
母親黛和兒子史提夫,最常吃的就是口香糖,而「母愛」就像在吹泡泡糖,即便時而黏膩卻依舊是甜甜的糖果,但是泡泡糖就像泡沫,吹入太多的空氣、灌輸太多的愛,一碰,就破了。看《親愛媽咪》也像在吃泡泡糖,我們享受糖果的甜蜜、咀嚼的快感,每一個鏡頭就像泡泡一樣,偏偏導演硬是戳破泡泡,讓過度、瘋狂地愛爆破,我們卻只能坐在電影院,承受那從螢幕溢出來的「愛」,在愛中窒息。
作為電影界的instagram,《親愛媽咪》顛覆電影的想像以1:1的比例呈現在大銀幕,四四方方的螢幕放大所有焦點,讓視線只集中在這對母子身上,當然,還有一名鄰居。情感,又被放大了。而人的眼睛是奇妙的,當你過度專注時,眼睛趕不上你的腦袋,尺寸乃是身外之外,忽大忽小之間早已成雲煙。
提到母子親情的電影《聽媽媽的話》和《凱文怎麼了》加上《親愛媽咪》,或許可以開一堂親子培育教育班。很多電影拍過父女《他不笨他是我爸爸》、父子《當幸福來敲門》、母女《第八日的禪》,偏偏母子片卻鮮少人拍,《攻其不備》又有點不太像。猜想,或許是世人對於「媽寶」一詞敏感,也可能是無聊的父權思想作祟,甚至心理學的伊底帕斯情節都能拿來用。而母子片的代表莫過於多藍第一部作品《聽媽媽的話》以及2011年的《凱文怎麼了》,到現在的《親愛媽咪》都在在表現出母子間的糾葛,讓「愛」從中作亂。
作為多藍的影迷,早已沉浸在華而有實的鏡頭多年,稱被譽為王家衛的接班人,多藍卻始終做自己,拍自己想拍的電影。當年看《聽媽媽的話》難以接受片中誇張的演技,但是《親愛媽咪》的誇張卻成了電影中最強大的亮點。電影中出現幾段只有配樂的橋段,那是會讓人起雞皮疙瘩,可以直接拿下葛萊美最佳錄影帶的美。
Born to D.I.E
《親愛媽咪》不煽情、不做作,一對史上最「有趣」的母子,充滿髒話的對話、黏膩的親情,最後卻窒息愛中。Die是母親的名字,當片尾曲一下時,Lana Del Rey的Born To Die,「愛你愛到死、為黛而生」即便到最後導演也不肯放過我們。「愛一個人,不代表能拯救對方」
哭泣,是一種宣洩。近期的《親愛的》或許是一種很好宣洩的電影,但我實在不大喜歡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看電影,即便《親愛媽咪》讓我哭了三次,那種窒息感讓人喘不過氣,卻是一部你一定要去電影院的電影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