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未遇見你之前,我還不懂愛,偏偏在我開始懂愛的時候,卻又發現這個世道不能只懂愛。三十年後的《墨利斯的情人》,就像是對那個不美好年代的美好表徵,在心醉與心碎之間復刻經典之同志愛。

「佛斯特三部曲」之一、1987年上映的《墨利斯的情人》,描述二十世紀的英國劍橋,兩個來自貴族家庭的劍橋學生克里夫(休葛蘭 飾演)和墨利斯(詹姆斯威比 飾演)偶然相識,兩個人因此沈浸愛河之中。然而克里夫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仕途,為了政治前途和富家小姐結了婚,畢業後,兩人雖然保持好朋友的關係,但萬念俱灰的墨利斯卻認識了克里夫的園丁亞立克(魯伯特格雷夫斯 飾演),但兩個人終究來自不同的階層。亞立克的父親要他辭掉工作去阿根廷定居,為了墨利亞立克留了下來,他在他倆幽會的小屋裡,深情的等著墨利斯的到來……。

數位修復真正的意義,大概就是能讓不同的世代的人,一同坐在電影院內欣賞經典。就像媽媽帶著女兒憶起初出茅廬的英倫情人休葛蘭,或是當年不敢出櫃的同志,帶著伴侶重溫一刀未剪的同窗之愛。

作為導演詹姆士艾佛利,改編自英國作家E.M.佛斯特作品之一,《墨利斯的情人》相較於《窗外有藍天》《此情可問天》的確相形失色,然而本片對於同志的心境轉變與刻畫,輔以英國劍橋的世代背景,比起強大的後作用力,更像是在夜深人靜時,會在腦海中浮現的感同身受,一點一滴滲入生命中的作品,所謂的經典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
《墨利斯的情人》故事設定在二十世紀初,同志尚未除罪化的英國,同志傾向會被當成精神疾病、定罪,甚至抓進監牢。而本片體現的,正是在那片保守的時代中,仍決定用行動為愛掙脫世俗、勇敢去愛的精神。將近兩個半小時的片長,雖然多少在緩慢和細膩的步調中,帶有一絲漫長卻不冗長的感覺,然而比起流水帳更像是同志版的《年少時代》,隨著主角的愛情啟蒙、掙扎與失戀,再到揮別傷痛重獲真愛,如實地讓觀眾進入主角的內心世界。

 

「兩個相愛的人能夠結合,那是多令人快樂的事。」

放眼影史上的同志電影,《墨利斯的情人》就內容而言,其批判、辛辣、催淚程度或許排不上經典中的經典,然而擺在1987年對於同志尚不友善的時代上映,本片細細描述一個少年面對愛情的啟蒙,直至初戀與失敗,再到重獲真愛的過程,說是同志版的《年少時代》或許一點也不為過。以一場沙灘上的「性教育」開場,稱之為男人與女人「神聖的結合」,點出世人對於一男一女的傳統思想,也對應出墨利斯與克里夫兩人之間,在需求與渴求之間、柏拉圖式精神與身心靈合一的愛戀,也以極為唯美甚至文藝的方式,帶出戀人之間相愛卻不合適的關係。

 

「我一直認為這是罪大惡極的事,一旦走下去就回不了頭。」

本片不斷以內在的徬徨與恐懼,對比外在社會的威脅。相較於現代的同志電影,《墨利斯的情人》沒有正面且明顯的歧視與霸凌,讓觀眾同仇敵愾並非主要目的,而是要以更為柔性和細膩的方式帶出壓迫感,以及那個年代對於同志的恐懼,甚至是同志對於自身的恐懼與無助。本片的轉捩點,來自於刻劃出尚未將同志除罪化英國,男爵的入獄、墨利斯的催眠治療,都在在顯現出那股不友善的風氣。而電影中的三個主角,也各自詮釋出面對「不被接納之愛」的抉擇與認同:擺脫不了世俗的眼光,選擇仕途與回歸傳統家庭克里夫、不顧地位階級勇敢去愛的亞立克、在自我認同與摸索中,一度想透過催眠改變性向,直到再度遇上真愛的墨利斯。這也是為什麼,即便多年後再看《墨利斯的情人》仍能達到極大的認同與不脫節,因為總是能在這些角色中,發現與現實中能完全對應與重疊的真實。

 

「為什麼是我?」「因為我們讓彼此清醒。」

在墨利斯遇見克里夫之前,其實有另外一名男子的出現,但是礙於片長的關係,導演只能忍痛將他的戲份全數刪除,而作為改編文學的電影,理當和原著有著一定程度的改編,然而不管是哪一個文本,其主要的訴求都是在說著,讓兩個對的人彼此清醒地活著,無關乎性別地相愛。 

三十年前的休葛蘭和詹姆斯威比,後者雖然早已貴為英倫金髮王子,但可惜聲勢仍不如成功闖蕩好萊塢的休葛蘭,然而兩人的表現幾乎可以說是可圈可點。從耳鬢廝磨再到若即若離的關係,難以相信《墨利斯的情人》居然是兩人出道初期的作品。尤其對於只演出一貫戲路的休葛蘭來說,的確是少見地能在嚴肅的作品中,看見他有別以往的演出。再來是比較少被提到的新世紀福爾摩斯探長-魯伯特格雷夫斯,其實不難猜出此角色非他莫屬的原因,就像是人在經歷分手後,會找一個和前任完全不同的類型一樣。

《墨利斯的情人》上映三十週年,剛好也是台灣即將通過同性婚姻的開始,或許正一如作者佛斯特所說,「這部小說骨子裡,寫得就是幸福。」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墨利斯的情人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r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